单模光纤的耦合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之用,侵删。

1. 光纤的结构与类型


光纤是一种纤芯折射率n1比包层折射率n2高的同轴圆柱形电介质波导,如图1所示

1.png



图1:光纤的结构

实用光纤的结构、折射率分布和在纤芯内的传输路径如图2所示。纤芯材料主要成分为掺杂的SiO2,纯度达99.999%,其余成分为极少量的掺杂剂(如GeO2等)。掺杂剂可以提高纤芯的折射率。纤芯直径为3~100μm。包层材料一般也为SiO2,外径为125μm,其作用是把光限制在纤芯中。为了增强光纤的柔韧性、机械强度和耐老化特性,还在包层外增加一层涂覆层,其主要成分是环氧树脂和硅橡胶等高分子材料。光能量主要在纤芯中传输,包层为光的传输提供反射面和光隔离,并起到一定的机械保护作用。

根据光纤横截面上折射率的径向分布情况,把光纤可以粗略地分为阶跃型和渐变型两种。

作为信息传输波导,实用光纤有两种基本类型,即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

2.png



图2:实用光纤的结构、折射率分布和在纤芯内的传输路径

如图2所示,可以传播数百到上千个模式的光纤称为多模(Multi Mode,MM)光纤。根据折射率在纤芯和包层的径向分布情况,多模光纤又可分为阶跃多模光纤和渐变多模光纤。

只能传播一个模式的光纤称为单模光纤。标准单模(Single Mode,SM)光纤折射率分布和阶跃多模光纤相似,只是其纤芯直径比多模光纤小得多,其模场直径只有3~10μm,光线沿轴线直线传播。

2. 从多模光纤到单模光纤

从几何光学角度而言,光线利用全内反射沿不同的路径在多模光纤中传播。从波动光学角度而言,不同模式就相当于光走的不同路径。

光纤的横向折射率曲线一般是径向对称的,也就是说,折射率只取决于径向坐标 r而不取决于方位坐标φ。另外,几乎所有光纤(除了光子晶体光纤)的指数剖面都只表现出很小的指数对比,因此可以认为光纤是弱波导。在这种情况下,光纤模式的计算被大大简化,我们得到的是线性极化的LP模式。

这些LP模式是基于柱坐标的复电场波动方程的解。

LP模式有两个指数,第一个是方位指数,第二个表示第一个指数有多少个解,这样就有LP01LP11LP12等模式。第一个指数大于1的模式是分瓣的,可能从上下或左右等不同角度分瓣。那实际上是两种互相正交的模式,但这里将其看作一种模式处理,并且将正交偏振态看成同一种模式。

3.png


图3:LP模式

当光纤的纤芯变得越来越小(比如只有10um),我们从紫外开始逐渐增加耦合到纤芯中的波长。随着波长变长,纤芯就相对变小,因此只能容纳更少的模式,而越高阶的模式越先泄漏而不能被光纤传导。当增加到某个波长时将只剩下LP11和LP01两种模式。随着波长继续变长, LP11模式和LP01模式也先后截止,此时光纤不能传导任何光。

因此,在LP11模式截至和LP01模式截至的波长范围内,光纤只能传导LP01模式,称为基模。

3.单模光纤的性质

(1)模场直径

4.png

4:模场直径


单模光纤的截面轮廓,基模略大于纤芯,稍微进入了包层。

基模强度轮廓接近高斯形,基模强度的1/e²直径叫做模场直径(MFD)。

(注意:不同厂家有不同的模场直径的定义。)

在进行光纤耦合时,模场直径可以作为有效纤芯尺寸。因为模场直径大于纤芯,虽然最高光强处于纤芯中心,但纤芯之外还有很大的强度面积,因此约有45%的光功率在包层而不是纤芯中传播。

(2)远场的输出光斑

单模光纤在远场的输出光斑是几乎完美的高斯形,没有散斑效应,并且和耦合条件无关。

单模光纤还能用于模式滤波,将混模光束耦合到单模光纤中,光纤将输出完美的高斯光束。

(3)弯曲不灵敏性

单模光纤具有弯曲不灵敏性,即受弯曲影响很小,而且输出光斑不会因弯曲而改变。

(4)无模间色散

对于单模光纤,光只能在一个模式中传播,只能沿一条路径传输,没有模间色散,从而能实现搞得数据传输速度。

(5)低衰减

单模光纤的衰减一般远低于多模光纤,这是因为光只能以LP01基模传导,功率无法转移到高损耗的高阶模式中。

(6)耦合难度大

单模光纤的纤芯小,比多模纤芯小很多,这就意味着单模光纤耦合时更难实现高耦合效率,而且光纤、光束和透镜都要精确对准。

4. 单模光纤的参数

单模光纤NA一般在0.1左右,这是非常小的。

模场直径(MFD)与纤芯直径(d)、数值孔径(NA)和波长(λ)的关系为

5.png



上式中,V是单模光纤的归一化频率。

V数小于2.405时,光纤只支持单模工作,截止波长的理论计算值比实际要大。

则,截止波长λc与纤芯直径(d)、数值孔径(NA))的关系为

6.png



5. 单模光纤的输出

多模光纤的输出光束性质可用几何光学模拟:输出角/接收角和发生全内反射时纤芯-包层界面上的入射角有关,也和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差(NA)有关。

7.png



注意,上式只能计算多模光纤的NA。

单模光纤输出的是自由空间高斯光束,如果用模场直径(MFD)的一半代替自由空间光束的束腰半径(ω0),这样就可算出光纤输出光束的瑞利长度、任意位置的光束半径和远场发散角,如下:

8.png

虽然单模光纤输出的远场发散角只通过波长和束腰半径计算,但NA的间接影响也值得注意。因为通过不同的NA和纤芯直径(d)组合可实现相同的截止波长,而纤芯越小,模场直径也越小,但发散角越大,因此NA也将间接地影响单模光纤输出的发散角。


6. 单模光纤的耦合

光纤的耦合效率是耦合到光纤中的功率P1与入射光束的功率P0之比,即

9.png

10.png

图5:光纤耦合示意图


对于单模光纤,基模可以很好地近似为高斯函数:

11.png

12.png


图6:单模光纤基模的高斯形

因此,耦合效率(η)在数学上定义为单模光纤模式[E0(x,y)]与入射波[Ein (x,y)]之间的归一化复积分:

13.png



单模光纤模式的高斯近似简化了耦合效率的计算。

对于入射光束,入射光越接近高斯光,耦合效率越高。如果入射光为高斯光,其束腰在光纤端面处,且等于光纤MFD,就可以达到很高的耦合效率。

14.png


图7:单模光纤的耦合

7. 影响单模光纤耦合效率的因素

如果想使单模光纤的耦合效率最高,入射光束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入射光束接近高斯光;

(2)入射光束从光纤端面正入射;

(3)入射光束的束腰位于光纤端面;

(4)入射光束的束腰中心对准纤芯中心;

(5)入射光束的束腰直径等于单模光纤的MFD(MFD≈1.15d)。

下面讨论当以上条件不满足时,对单模光纤耦合效率的影响。

(1)模式失配损失(Mode mismatching loss)

模式失配,即入射光束的束腰直径不等于单模光纤的MFD,如图8所示。

15.png


图8:模式失配

假设入射光束的束腰位于光纤端面,入射光束的束腰中心与纤芯中心对准且正入射,此时单模光纤的耦合效率为

16.png


9SMF-28单模光纤耦合模式失配的拟合曲线。

17.png


图9:模式失配的拟合曲线

(2)横向失配损失(Lateral Mismatching Loss)

横向失配,即入射光束的束腰中心没有与纤芯中心对准,如图10所示。

18.png


图10:横向失配

此时,假设入射光束的束腰位于光纤端面且正入射,入射光束的束腰直径等于单模光纤的MFD,但是入射光束的束腰中心与纤芯中心横向偏移Δx,此时单模光纤的耦合效率为

19.png



图11为SMF-28单模光纤耦合横向失配的拟合曲线。

20.png


图11:横向失配的拟合曲线

(3)轴向失配损失(Longitudinal mismatching loss)

轴向失配,即入射光束的束腰中心没有位于光纤端面,如图12所示。

21.png


图12:轴向失配

此时,假设入射光束的束腰直径等于单模光纤的MFD,入射光束的束腰中心与纤芯中心横向对准且正入射,但是,入射光束的束腰与光纤端面轴向偏移Δz,此时单模光纤的耦合效率为

22.png


13SMF-28单模光纤耦合轴向失配的拟合曲线。

23.png


图13:轴向失配的拟合曲线

(4)角度失配损失(Angular mismatching loss)

角度失配,即入射光束没有从光纤端面正入射,如图14所示。

24.png


图14:角度失配

此时,假设入射光束的束腰直径等于单模光纤的MFD,入射光束的束腰中心与纤芯中心横向对准,但是,入射光束的束腰与光纤端面的夹角为θ,此时单模光纤的耦合效率为

25.png



图15为SMF-28单模光纤耦合角度失配的拟合曲线。

26.png


图15:角度失配的拟合曲线

(5)单模光纤失配的一般方程

单模光纤的各种失配情况,如图16所示。

27.png

16:单模光纤的各种失配情况


此时,假设入射光束的束腰直径不等于单模光纤的MFD,入射光束的束腰中心与纤芯中心横向偏移Δx,入射光束的束腰与光纤端面轴向偏移Δz,入射光束的束腰与光纤端面的夹角为θ,此时单模光纤的耦合效率的一般方程为

28.png



上式中,

29.png



参考资料:

(1)原荣《光纤通信》

(2)陈海涛《光纤通信技术及应用》

(3)Thorlabs索雷博《理解单模光纤》及《关于光纤耦合的五个实用问题》



Copyright © 2012-2023 福津光电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90501号-1   站点地图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扫一扫,咨询微信客服

咨询反馈
手机官网

手机官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