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
长春,除了享誉中外的“汽车城”“电影城”“科创之城”外,还有个隐藏标签——新中国“光学的摇篮”,中国光学事业发展史上许多个“第一”在这里诞生。
仪器馆建成后,在光学玻璃熔制上实现了技术突破。1953年,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有力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建设,也为中国光学仪器制造业打下基础。
1958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前身为始建于1952年的仪器馆和始建于1953年的机电研究所)广大科技人员群策群力,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多倍投影仪等八种有代表性的精密仪器(统称“八大件”)及一系列新品种光学玻璃,奠定了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基础。
除了各种硬核设备外,新中国“光学的摇篮”还为祖国各地培养了众多人才。
长春光机所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先后组建和援建了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成都光电所、安徽光机所等多家同领域的科研机构以及长春光机学院、上海光学仪器厂等大专院校和工厂企业,为其输送各类专业人才数千人……
这座“光学的摇篮”城市,将“光”的种子撒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历史的齿轮转动至世纪之交,2003年国家东北振兴战略的出台,为长春光电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长春光机所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研产学”并举发展道路,快速成长为中国科学院综合实力强劲的研究所,巩固了其“中国光学摇篮”的地位,研究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2003年,长春光机所研究员王家骐(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团队研制的高分辨率航天相机搭载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填补了我国缺少高分辨率航天相机的空白。
2018年,时任长春光机所副所长张学军(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成功造出四米碳化硅反射镜,打破了我国只能花高价进口小口径反射镜的困局。
2021年,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升空,探测器上搭载的火星高分辨率相机由长春光机所研发。
光学信息产业听着离生活很远,实际上从矿泉水瓶上激光打标的生产日期,到医院影像检查、手机传感器,再到光刻机、激光通信卫星,都与之相关。
2015年,光电技术被定位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支撑。长春的光电信息产业迎来了破土而出的时刻,与汽车、航天等本地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涵盖光学材料、精密加工、智能装备的完整产业链,截至2024年,长春光机所孵化的企业数量超50家。
商业遥感卫星、光芯片、图像传感器……各种高科技光电新产品在长春不断涌现。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117颗在轨“吉林一号”卫星组成“吉林一号”星座,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长春长光辰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CMOS图像传感器在工业检测、生命科学、天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发挥作用;
长春长光辰英生物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研制的可视化单细胞分选仪,能为功能微生物及细胞筛选、感染性疾病快速诊断、循环肿瘤细胞筛查提供最精密的样本;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成功研制口径最大的4.03米碳化硅反射镜,给中国“千里眼”造最大“角膜”;
长春长光博翔无人机有限公司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因续航时间长、载重能力大、体积小巧、抗低温、抗强风的特性,曾一度火爆出圈……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之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