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多模,实现激光基模输出方法

 

图片


   抑制激光多模、实现基模(TEM₀₀模)输出的核心是利用基模与高阶模在光斑尺寸、谐振腔损耗、增益匹配等方面的差异,通过结构设计或技术手段增强高阶模的损耗,同时保证基模稳定振荡。以下是详细方法:

一、基于谐振腔结构的选模技术

谐振腔是激光模式形成的核心,通过优化腔型参数可直接抑制高阶模。

1. 缩小谐振腔横向尺寸(光阑选模)

• 原理:高阶模的横向光斑尺寸比基模大(如TEM₀₁模光斑边缘更宽),在腔内设置小孔光阑(孔径略大于基模光斑),可拦截高阶模,仅允许基模通过。

• 操作:在谐振腔中靠近增益介质或端镜的位置插入可调光阑,逐步减小孔径至高阶模被完全抑制(通过观察输出光斑的远场分布,基模为圆形高斯光斑,无旁瓣)。

• 注意:光阑孔径需匹配基模光斑大小(可通过计算谐振腔的基模腰斑尺寸确定),过小会同时损耗基模,降低输出功率。

2. 选择合适的谐振腔类型

• 稳定腔优化:稳定腔(如平凹腔、共焦腔)中,基模的光束半径随腔长分布更集中,高阶模的发散损耗更大。例如:

◦ 采用“平-凹”腔(平面镜+凹面镜),凹面镜曲率半径与腔长匹配(如腔长L < 凹面镜曲率半径R),可增强对高阶模的限制。

◦ 缩短腔长:腔长越短,基模与高阶模的光斑尺寸差异越明显,高阶模更易因横向溢出而损耗。

• 非稳腔选模:非稳腔的光束在腔内会不断放大并从边缘溢出,高阶模的边缘能量更高,损耗更大,仅基模可稳定振荡。适用于高功率激光器(如CO₂激光器),但输出功率略低。

3. 控制增益介质的横向尺寸

• 若增益介质为固体(如Nd:YAG晶体),选用细直径棒状介质,其横向尺寸仅允许基模在其中传播,高阶模因尺寸超限被抑制。

• 光纤激光器中,单模光纤的纤芯直径仅几微米,天然限制高阶模,通过设计纤芯折射率分布(如阶跃型),确保只有基模满足全反射条件。

二、基于模式损耗差异的选模技术

通过在腔内引入对模式敏感的元件,使高阶模损耗远大于基模,从而抑制多模。

1. 布儒斯特窗选模

• 原理:布儒斯特窗(与光轴成布儒斯特角的薄片)对特定偏振方向的光反射损耗为0,对其他偏振方向损耗较大。基模的偏振方向更易与布儒斯特窗匹配,高阶模因偏振杂乱导致损耗增加。

• 应用:在气体激光器(如He-Ne激光器)中,布儒斯特窗不仅起偏振作用,还能通过损耗差异抑制高阶模。

2. 腔内插入模式选择元件

• 棱镜或光栅:利用不同模式的折射/衍射特性差异,使高阶模在传播中偏离谐振腔轴线,增加损耗;基模因方向稳定,可保持振荡。

• 倾斜端镜:微调谐振腔端镜的角度,使高阶模的光轴与腔轴偏离,导致往返传播时不断偏离中心,最终被腔壁吸收;基模因方向性好,仍可沿腔轴往返。

三、基于增益分布的选模技术

通过控制增益介质的泵浦方式,使增益分布与基模的能量分布(高斯型)匹配,仅基模能获得足够增益振荡,高阶模因增益不足被抑制。

1. 端面泵浦(而非侧面泵浦)

• 侧面泵浦时,增益介质的横向增益分布较均匀,易激发多种模式;端面泵浦(如半导体激光器端面泵浦Nd:YAG)可使泵浦光聚焦成高斯光斑,增益分布呈中心强、边缘弱的高斯型,与基模匹配,抑制高阶模。

2. 控制泵浦功率

• 当泵浦功率较低时,仅增益阈值最低的基模能起振;若功率过高,高阶模的增益可能超过阈值而被激发。因此,需将泵浦功率控制在“基模起振,高阶模未起振”的范围内(通过实验测试阈值功率)。

3. 增益饱和效应利用

• 基模能量集中在中心,会优先消耗中心区域的增益,导致高阶模(边缘能量占比高)的增益被“耗尽”,无法达到振荡阈值。通过设计增益介质长度和泵浦强度,强化这一效应。

四、其他辅助技术

• Q开关选模:在调Q激光器中,Q开关打开时,基模因初始能量高、建立速度快,可在高阶模起振前占据主导,抑制多模。

• 输出耦合镜优化:选择对基模透射率低、反射率高(减少损耗),对高阶模透射率高(增加损耗)的输出镜,通过反射率差异筛选模式。

• 模式监测与反馈:实时监测输出激光的模式(如通过干涉仪或远场光斑分析仪),反馈调节腔内光阑、泵浦功率等参数,动态抑制高阶模。

        除了上面提到的方法,还有一些针对特定场景或基于不同原理的技术可用于抑制激光多模,实现基模输出,具体如下:

一、基于模式竞争的选模技术

利用基模与高阶模在增益竞争中的优势,通过调控激光形成过程中的模式演化,让基模“压制”高阶模。

• 种子注入锁模:将一个低功率、高纯度的基模激光(种子源)注入到主激光器的谐振腔中,种子光的基模会优先获得增益,迫使主激光器的振荡模式与种子光同步,从而抑制高阶模的产生。该方法适用于需要高稳定性和高模式纯度的场景,如精密测量领域。

• 预激光选模:在激光器启动初期,通过短暂降低腔内增益(如短时减弱泵浦),让增益仅能满足基模起振,待基模稳定建立后再提高增益,此时基模已占据主导,高阶模难以竞争到足够增益。

二、基于波导结构的选模技术

通过设计特殊的波导结构,限制高阶模的传播,仅允许基模在波导中稳定传输。

• 波导激光器:在增益介质中制作波导结构(如在玻璃或晶体中通过离子扩散形成的条形波导),波导的横向尺寸与基模匹配,高阶模因模式尺寸超过波导限制而产生巨大损耗,无法传播。例如,集成光学中的波导激光器常采用此原理实现单模输出。

• 光子晶体光纤选模:光子晶体光纤通过周期性排列的微结构(空气孔)形成光子带隙,仅特定模式(基模)能在带隙中传播,高阶模因落在带隙外而被抑制,尤其适用于光纤激光器中实现高纯度基模输出。

三、基于偏振特性的选模技术

利用不同模式的偏振差异,通过偏振选择元件过滤高阶模。

• 偏振片组合选模:在谐振腔内插入偏振片和λ/4波片等元件,构建偏振敏感的谐振腔。基模通常具有稳定的线偏振特性,可通过偏振片无损耗传输;高阶模的偏振方向杂乱或不稳定,会被偏振片吸收或反射,从而被抑制。该方法在固体激光器中较为常用,尤其适用于需要线偏振输出的场景。

四、基于动态调控的选模技术

通过实时动态调整腔内参数,持续抑制高阶模的产生。

• 自适应光学选模:在腔内加入可变形镜,通过传感器监测输出激光的模式分布,若检测到高阶模成分,实时调整可变形镜的形状,改变腔内光场分布,增加高阶模的损耗,确保基模稳定振荡。该方法适用于环境扰动较大(如振动、温度变化)的场景,能动态维持模式纯度。

• 声光调制选模:利用声光调制器对不同模式的衍射效率差异,通过控制调制信号的频率和强度,使高阶模在衍射过程中能量损耗增加,而基模的衍射损耗保持较低,从而实现选模。

这些方法各有适用场景,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激光器类型(如气体、固体、光纤激光器)、功率需求、模式纯度要求等,选择单一方法或组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多模抑制效果。

总结
      实际应用中常结合多种方法(如“短腔+光阑+端面泵浦”),以稳定输出基模。关键是通过实验验证:输出光斑为圆形、无旁瓣(远场分布),且模式纯度可通过M²因子(基模M²=1)测量确认(M²越接近1,基模纯度越高)。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之用,侵删


Copyright © 2012-2023 福津光电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90501号-1   站点地图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扫一扫,咨询微信客服

咨询反馈
手机官网

手机官网

返回顶部